李安宅

發(fā)布時間:2021-11-12 11:29:18 | 來源: | 作者: | 責任編輯:

李安宅(1900—1985),漢族,河北省遷西縣人,現(xiàn)代著名社會學家、民族學家、藏學家。民國十二年(1923)考入山東濟南齊魯大學,后轉(zhuǎn)入北平燕京大學社會學系研究班。民國十五年(1926)獲該系文學學士,畢業(yè)后留任該校社會學系助教、講師和國學研究所編譯員。因通英文,被張家口蘇聯(lián)領事館聘為英文翻譯,并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后赴美留學,與黨組織失去聯(lián)系。民國二十三年(1934),接受羅氏基金會獎學金,赴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耶魯大學人類學系留學。在此期間到美國新墨西哥州和墨西哥從事印第安民族社會教育的考察和研究,并撰寫了《印第安祖尼的母系社會》一書。隨后又翻譯了英國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的《巫術科學—宗教與神話》、《兩性社會學》等。民國二十六年(1937)回國,任燕京大學社會學系講師、副教授。民國二十七年(1938),北平淪陷,接受陶孟和、顧頡剛兩師的建議,以教育部邊疆視察員的身份,赴甘肅蘭州,與其妻藏學專家于式玉一道深入甘南藏族地區(qū)拉卜楞寺,從事藏族文化促進工作和社會人類學實地調(diào)查研究。在此期間,撰寫有關藏族宗教、文化和民俗等方面的論文,并撰寫了《藏族宗教史之實地研究》一書。民國三十年(1941)李安宅離開拉卜楞寺到成都,任華西協(xié)和大學社會學系主任、教授、邊疆研究所所長。民國三十三年(1944)與張逢吉、任乃強等人到西康省南北兩路進行藏族社會調(diào)查,為時半年,寫下了《喇嘛教薩迦派》、《西康德格之歷史與人口》等文。民國三十六年(1947)應美國耶魯大學的邀請,任該校研究院人類學系客座教授。翌年,赴英國考察和講學。1949年回國后,參加人民解放軍,投身于解放西藏的事業(yè)。隨人民解放軍進至昌都后,與于式玉一道創(chuàng)辦了昌都小學。1951年到達拉薩,在西藏軍區(qū)政治部協(xié)助解放軍辦藏語文培訓班,并擔任藏訓班編審委員會副主任,同時還兼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委員。1952年3月,參與創(chuàng)辦拉薩小學,并擔任該校副校長。1955年調(diào)回成都,任西南民族學院副教務長,并從事民族政策的教學工作。1966年調(diào)四川師范學院,任該院外語系主任兼院副教務長、教務處副處長,并擔任英語教學工作。曾任中國社會學研究會和中國民俗學研究會顧問、四川省政協(xié)委員等職。1985年3月4日在成都去世,享年85歲。

李安宅學術貢獻主要體現(xiàn)在社會學和藏學兩個方面。他是最早運用現(xiàn)代科學的知識和方法實地考察和研究藏區(qū)的學者之一。在教育方面,參與創(chuàng)辦拉卜楞小學、昌都小學、拉薩小學及西南民族學院,為藏區(qū)教育的發(fā)展作出了貢獻。

一、論著(包括文集、論文集、合編等)

1.《〈儀禮〉與〈禮記〉之社會學的研究》,商務印書館1931年出版,1933年、1935年再版;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5年1月再版(最初為1929年李安宅在燕京大學社會學系畢業(yè)時寫作的畢業(yè)論文)。

2.《美學》,1934年4月,世界書局出版,后列入張東蓀主編的“哲學叢書”。

3.《社會學論文集——一種人生觀》,1938年,燕京大學出版部出版;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再版。

4.《英漢對照社會學辭匯》,合編,1938年,北平友聯(lián)社出版。

5.《邊疆社會工作》,中華書局,1944年出版,1946年再版;河北教育出版社2012年8月再版(系中國社會工作教育協(xié)會與河北教育出版社共同策劃出版的《社會工作學術文庫》第一輯之一種)。

6.《人生、家庭、社會》,1944年,中國文化服務社出版。

7.《社會科學與真知》,1944年,中華書局出版。

8.Li An-che,Labrang:A Study in the Field,Documentation Center for Asian Studies,Special series 5,Tokyo:Institute of Oriental Culture,1982.(李安宅:《拉卜楞寺,李安宅的田野調(diào)查報告》,東京大學出版社,1982年。)

9.《藏族宗教史之實地研究》,中國藏學出版社,1989年9月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再版。

10.“李安宅社會學遺著選”叢書,包括《巫術的分析》《兩性社會學》《語言意義美學》《儀禮與禮記之社會學的研究》在內(nèi),由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3月出版。

11.《李安宅藏學文論選》,中國藏學出版社1992年6月出版。

12.Li An-che,History of Tibetan Religion:A Study in the Field,Beijing,New World Press,1994.(李安宅:《藏族宗教史之實地研究》,北京,新世界出版社,1994年)

13.《李安宅、于式玉藏學文論選》,中國藏學出版社2002年12月出版。

14.《燕京社會學界》(The Yenching Journal of Social Studies,1938—1950),李安宅、吳其玉、陳芳芝等主編,由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11年1月出版,全2冊。

二、譯著

(一)專著或者專冊

1.《兩性社會學》(系馬林諾夫斯基代表著作《野蠻社會里的性及抑窒》的節(jié)選本),合譯,商務印書館1934年版;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再版;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6年12月再版;上海文藝出版社1987年12月再版;上海文化出版社1989年1月再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再版。

2.《交感巫術的心理學》,譯著,商務印書館出版1931年5月出版,1933年、1934年再版。

3.《意義學》,編譯,商務印書館出版1934年出版,1945年再版。

4.《巫術與語言》,編譯,商務印書館1936年11月出版;上海譯文出版社1988年3月再版。

5.《知識社會學》,編譯,1944年9月,中華書局出版。

6.《巫術、科學、宗教與神話》(譯著,馬林諾夫斯基《巫術科學宗教與神話》),商務印書館1938年出版。

7.《五智喇嘛彌伴傳奇》,譯著,中國藏學出版社1992年3月出版。

(二)單篇文章

1.《中國社會服務工作之意義》,步濟時(演講),李安宅(筆譯),《社會學雜志》第2卷第5—6期,第1—7頁,1925年。

2.《校外教育》,約瑟夫·哈特(Joseph K Hart)原著,《燕大周刊》第107期,第3—9頁,1926年。

3.《美國學者對于西洋社會思想史之材料的意見》,霍內(nèi)爾·哈特(Hornell Hart)原著,《燕大月刊》第3卷第1—2期,第20—33頁,1928年。

4.《譯屑》,《燕大月刊》第4卷第2期,第59—68頁,1929年。

5.《譯屑:Ⅲ、小詩:而且那個倒過來的碗他們叫做天》,奧馬爾(Omar)等原著,《燕大月刊》第4卷第3—4期,第89—93頁,1929年。

6.《譯屑》,《燕大月刊》第6卷第1期,第70—75頁,1930年。

7.《在生命之圖表上的宗教(附表)》,蓋笛斯原著,《哲學評論》第2卷第4期,第50—83頁,1929年。

8.《孟漢論知識社會學》,《社會學界》第10期,第55—109頁,1938年。

9.《藏人論藏》,英人孔貝(G.A.Combe)著,《邊政公論》第1卷第7—8期,1942年3月;《邊政公論》第1卷第9—10期合刊,第70—80頁,1942年5月。

10.《印度之土地與人民》,C·E·Alcriem原著,李安宅編譯,《文化先鋒》第3卷第6期,第18—20頁,1944年1月21日。

11.《印度之自由問題》,艾伯蘭(演講),李安宅(筆譯),《文化先鋒》第3卷第10期,1944年3月1日。

12.《現(xiàn)代印度之領袖》,編譯,《文化先鋒》第3卷第19期,1944年6月1日。

13.《印度之婦女》,艾伯蘭(演講),李安宅(筆譯),《文化先鋒》第3卷第22期,第19—21頁,1944年7月1日。

14.《五智喇嘛彌伴傳》(西藏宗教社會言情小說),喇嘛庸頓原著,連載《國防月刊》第2卷第4期,第67—79頁,1947年;第3卷第1期,第70—88頁,1947年;第3卷第2—3期,第80—91頁,1947年;第3卷第4期,第64—72頁,1947年;第4卷第1—2期,第88—98頁,1947年;第4卷第3期,第63—71頁,1947年;第5卷第1期,第89—97頁,1947年;第5卷第2期,第122—128頁,1948年;第6卷第2期,第81—95頁,1948年。

三、其他(包括論文、報告、未刊文稿等)

1.《鄉(xiāng)村生活的“社會化”與“城市化”》,《燕大月刊》第4卷第2期,第40—42頁,1929年。

2.《哈蒲浩底社會思想》,連載《燕大月刊》第5卷第1—2期,第6—30頁;第3期,第82—92頁,1929年。

3.《巫術問題的解析》,《社會問題》第1卷第1期,第109—116頁,1930年。

4.《語言底魔力(附表)》,《社會問題》第1卷第4期,第1—10頁,1931年。

5.《甚么是“社會學”(附圖表)》,《平民學院十年紀念特刊》,第18—22頁,1932年1月。

6.《甚么是“意義學”》,《燕大月刊》第10卷第1期,第61—70頁,1933年。

7.《社會問題研究及調(diào)查機關之介紹(九):燕京大學社會學及社會服務學系概況》,《國際勞工消息》第5卷第2期,第31—45頁,1933年。

8.《校友情況代述:孟受曾君,1934年》,梁國正、羅忠恕、李安宅,《燕大友聲》第2卷第5期,第5—6頁,1935年。

9.《僑鄉(xiāng)偶記(一)》,署名“任責”,《社會研究》第51—101期,第337—339頁,1935年。

10.《僑鄉(xiāng)偶記(二)》,署名“任責”,《社會研究》第51—101期,第345—347頁,1935年。

11.《僑鄉(xiāng)偶記(三)》,署名“任責”,《社會研究》第51—101期,第352—354頁,1935年。

12.《僑鄉(xiāng)偶記(五):“房頂上開門”》,署名“任責”,《社會研究》第51—101期,第377—378頁,1935年。

13.《僑鄉(xiāng)偶記》,署名“任責”,《社會研究》第101—128期,第18—19頁,1936年。

14.《僑鄉(xiāng)偶記:匆匆渡過太平洋》,署名“任責”,《社會研究》第108—128期,第18—19頁,1936年。

15.《僑鄉(xiāng)偶記:十二、“安分守己”》,署名“任責”,《社會研究》第108—128期,第50—51頁,1936年。

16.《僑鄉(xiāng)偶記》,署名“任責”,《社會研究》第108—128期,第80—83頁,1936年。

17.《僑鄉(xiāng)偶記:十四、“與虎謀皮”》,署名“任責”,《社會研究》第108—128期,第113—115頁,1936年。

18.《僑鄉(xiāng)偶記:十五、由太平洋岸到大西洋岸:為留美學生會刊作》,署名“任責”,《社會研究》第108—128期,第142—145頁,1936年。

19.《自太平洋岸到大西洋岸(附照片)》,《留美學生月刊》第1卷第7—8期,第31—33頁,1936年。

20.《校友近況代述:鄭兆璜》,李安宅、袁家彰、林卓園,《燕大友聲》第2卷第6期,第3頁,1936年。

21.《校友近況代述:宗惟賢》,李安宅(代述),《燕大友聲》第3卷第1期,第1、6—7頁,1936年。

22.《人類學與中國文化:“巫術科學宗教與神話”譯本序》,《社會研究》第101—128期,第109—112頁,1936年。

23.《一九三七國際情勢之展望》,署名“任責”,《學生生活》新第2卷第20期,第6—7頁,第14頁,1937年。

24.《民族創(chuàng)作性的培養(yǎng)》,《學生生活》新第2卷第20期,第13—14頁,1937年。

25.《特約專文:論日本軍部政黨的沖突》,署名“任責”,《學生生活》新第2卷第14期,第3—6頁,1937年。

26.Li An-che,Zuni:Some Observations and Queries,in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39:62—76.1937(即論文,《祖尼:我的一些考察》,載《美國人類學家》第39卷,第62—76頁,1937年)。

27.《擁護領袖》,《大眾知識》第1卷第8期,1937年2月5日。

28.《星期訪座:民族創(chuàng)造性的培養(yǎng)》,《學生生活》新第2卷第20期,第13—14頁,1937年。

29.Festivals and Songs of Ancient China,by Marcel Granet;E.D.Edwards.Review by Li An-che.The Journal of American Folklore,Vol.51,No.202 (Oct.Dec.,1938),pp.449—451.Published by American Folklore Society (即書評:《評葛蘭言〈古代中國的節(jié)慶與歌謠〉》,載《美國民謠學刊》第51卷,第202期,1938年,第449—451頁)。

30.《孟漢論知識社會學》,《社會學界》第10卷,燕京大學出版,1938年6月。

31.Three Lectures on Chinese Folklore by R.D.Jameson,Review by Li An-che.The Journal of American Folklore,Vol.51,No.202 (Oct.Dec.,1938),p.452(即書評:《評R.D.Jameson的三個關于中國民間傳說的講座》,載《美國民謠學刊》,第51卷,第202期,1938年10月—12月,第452頁)。

32.《甚么叫作文化?怎樣研究文化?》,署名“任責”,《新西北》第2卷第1期,第19—22頁,1939年。

33.《由北平談起(昆明通信):論收復失地的自信力》,署名“任責”,連載《現(xiàn)代評壇》第3卷第11期,第4—5頁;第4卷第12—15期,第11—12頁,1939年。

34.《對人?還是對事?社會學分析之二》,《新西北月刊》第1卷第2期,第50—53頁,1939年3月10日。

35.《論回教非即回族》,《新西北月刊》第2卷第1期,第64—74頁,1939年8月。

36.《拉卜楞寺大經(jīng)堂——聞思堂的學制》,《新西北》第2卷第1期,第113—119頁,1939年8月。

37.《西藏系佛教僧侶教育制度——拉卜楞寺大經(jīng)堂聞思堂的學制》,《海潮音》第21卷第5—6期合刊,1940年。

38.《論西北藏民區(qū)應用創(chuàng)化教育》,《時代精神》第2卷第1期,1940年。

39.《關于中國社會科學實地研究必要性的札記》(英文),燕京《社會學界》第1卷第6期,1940年。

40.《論西北藏民區(qū)應用創(chuàng)化教育》,《甘肅科學教育館學報》第2期,第10—21頁,1940年。

41.《論西北藏民區(qū)應用創(chuàng)化教育》,《時代精神》第2卷第2期,第89—99頁,1940年。

42.《拉卜楞寺的僧官暨各級職員的類別》,《責善半月刊》第1卷第2期,第5—9頁,1940年9月。

43.《紀念我的喇嘛老師》,《現(xiàn)代評論》第5卷第6—8期,1940年。

44.《拉卜楞藏民年節(jié)》,《現(xiàn)代評論》第5卷第13—14期合刊,1940年。

45.《太子山瞻禮記》,《新西北》第2卷第3—4期,1940年。

46.《太子山瞻禮記》,連載《金聲(上海)》第3卷第3期,第13—14頁;第4期,第11—12頁;第5期,第14—16頁,1941年。

47.《黃河南親王與拉卜楞寺》,《現(xiàn)代評壇》第6卷第10—11期合刊,1941年2月。

48.《黃河南親王與拉卜楞》,《責善半月刊》第1卷第22期,第16—18頁,1941年。

49.《拉卜楞藏民年節(jié)》,《責善半月刊》第1卷第23期,第5—9頁,1941年。

50.《拉卜楞寺公開大會》,《新西北月刊》第5卷第1—2期合刊,第14—24頁,1941年。

51.《拉卜楞寺公開大會》,連載《責善半月刊》第2卷第5期,第16—20頁;第6期,第10—17頁,1941年。

52.《拉卜楞寺概況》,連載《責善半月刊》第2卷第1—2期合刊,第12—18頁;第3期,第4—8頁,1941年。

53.《拉卜楞寺的護法神:佛教象征主義舉例(附印藏佛教簡史)》,《邊政公論》第1卷第1期(創(chuàng)刊號),第78—93頁,1941年8月。

54.《拉卜楞寺概況》,《邊政公論》第1卷第2期,第27—36頁,1941年9月10日。

55.《拉卜楞寺概況》,《新西北》第5卷第1—2期,第5—13頁,1941年10月。

56.《讀者通信:關于藏王(贊普)世系及年代考證》(回應丁骕對《拉卜楞寺的護法神》一文中附印藏佛教簡史的疑問),《邊政公論》第1卷第3—4期,第221—223頁,1941年11月。

57.《副葉:拉卜楞藏民過年》,連載《燕京新聞》第7卷第26期,第5頁;第27期,第5頁,1941年。

58.《副葉:釋邊疆》,《燕京新聞》第9卷第8期,第1頁,1942年。

59.《川、甘數(shù)縣邊民分布概況》,《新西北月刊》第4卷第2—6期,1941—1942年(是文修改后,同年又見刊于《邊政公論》第2卷第9—10期)。

60.《論信仰與宗教》,《華文月刊》第1卷第2期,1942年2月。

61.《邊民社區(qū)實地研究綱要》,《華文月刊》第1卷第1期,1942年3月15日。

62.《藏民祭太子山典禮觀光記》,《華文月刊》第1卷第2期,1942年4月(是文同年又見刊于《新西北月刊》第2卷第3、4期)。

63.《青年心理建設舉例——四種態(tài)度問題》,《學思》第1卷第9期,1942年。

64.《實地研究與邊疆》,蒙藏委員會主辦:《邊疆通訊》第1卷第1期,第2—4頁,1942年11月。

65.《論堅貞與邊疆》,《邊疆通訊》第1卷第4期,1943年2月。

66.《論邊疆服務》,《邊疆服務》第1期,第1—13頁,1943年4月1日。

67.《研究服務訓練要連合起來》,《邊疆服務》第1卷第4期,1943年。

68.《邊疆服務的對象》,《邊疆服務》第1卷第4期,1943年。

69.《邊疆工作的重要》,《邊疆服務》第1卷第9期,1943年。

70.《論科學教育》,《學思》第3卷第7期,1943年4月15日。

71.《論社會工作》,《文化先鋒》第2卷第6期,1943年5月。

72.《回教傳入中國與“回族”問題》,《華文月刊》第2卷第2—3期,1943年7月15日。

73.《喇嘛教育制度》,《大學月刊》第2卷第8期,1943年8月(是文修改后,還有兩個發(fā)表的版本。其一,中文版,見刊于《力行月刊》第8卷第5期,1943年11月。其二,英文版,即:Li An-che,The Lamasery as an Educational Institution,in Asiatic Review,vol.46 (1950),pp.915─922.(即:李安宅:《喇嘛教育制度》,載英文《亞細亞評論》第1卷第46期,第915─922頁,1950年)。

74.《宗教與邊疆建設》,《邊政公論》第2卷第9—10期,1943年10月。

75.《國防與邊疆工作》,《機聲》第3卷第1期,第28—32頁,1943年。

76.《回教與回族》,《學思》第3卷第5期,1943年。

77.《藏民年節(jié)》,《風土什志》第1卷第2—3期,第7—12、31頁,1943年。

78.王樹民日記《隴岷》與《洮州》之《序》,1943年。

79.《我們可以借鏡的一位英國青年榜樣》,《雜識》第4卷第6期,第19—20頁,1943年。

80.《給青年的一面鏡子》,《雜識》第4卷第6期,第19—20頁,1943年。

81.《論邊疆社會工作所有之困難與吸力》,《康導月刊》第5卷第9期,第7—12頁,1943年。

82.《論邊疆工作如何做法》,連載《大學月刊》第2卷第11—12期,1943年12月;第3卷第1期,1944年1月。

83.《論邊疆工作所需要之條件》,連載《學思》第4卷第1期,第9—14頁;第2期,第11—15頁,1944年。

84.《專論:論邊疆工作之展望》,《燕京新聞》第10卷第17期,第5頁,1944年。

85.《新畫風的開創(chuàng)——觀楊鄉(xiāng)生先生畫展后書感》,《文化先鋒》第3卷第16期,1944年5月1日。

86.《邊疆社會建設》,《社會建設》(重慶)第1卷第1期,第68—70頁,1944年6月。

87.《邊疆工作所需的條件》,《文化先鋒》第4卷第4期,1944年9月11日。

88.《云霓之望》,《新西康》第3卷第6—8期合刊,1945年。

89.《薩迦派喇嘛教》,《邊政公論》第4卷第7—8期合刊,1945年(是文另外還有兩個版本。即Li An-che,The Sakya Sect of Lamaism.Reprint from the Journal of the West China Border Research Society,XVI,Series A (1945),pp.72—87.Chengtu.Recorded by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Vol.10,No.1 (Jun.,1947),pp.99—101.(即:華西大學英文版《華西邊疆研究雜志》第16卷,第72—87頁,1945年,成都。又為哈佛大學《亞洲研究學刊》摘錄,見該雜志第10卷,第1期,第99—101頁,1947年6月。)該文的中文版,參閱《李安宅藏學文論選》,陳觀勝、王曉義合譯,見該書第201—217頁)。

90.《介紹兩位藏事專家》,《康導月刊》第6卷第5—6期合刊,第44—45頁,1945年。

91.《論心理重建》,《中央周刊》第7卷第19—20期合刊,第6—8頁,1945年。

92.《論創(chuàng)化教育》,《怒潮》第5期,第17—20頁,1946年。

93.《論創(chuàng)化教育》,《大中》第1卷第4期,第6—11頁,1946年4月。

94.《邊疆問題:對于邊疆我國的傳統(tǒng)作法》,《邊疆服務》第11期,第2—4頁,1946年6月。

95.《論語言的通貨膨脹》,《文化先鋒》第5卷第15期,1946年12月。

96.《西康德格之歷史與人口(附圖表)》,《邊政公論》第5卷第2期,第17—46頁,1946年12月。(是文此外還有兩個版本。其一,為《西康戶政通訊》連載的中文版,分見《西康戶政通訊》第1卷第3期,第14—20頁;第4期,第5—11頁;第5期,第7—11頁;第6期,第10—14頁,1947年。其二,摘要的英文版,Li,An-che,Derge:A Study of Tibetan Population,Southwestern Journal of Anthropology,pp.279—293,1947.即:李安宅:《德格之歷史與人口》,載英文《西南人類學報》,第279—293頁,1947年。)

97.《勝利與邊疆工作》,《邊疆通訊》第4卷第1期,第2—3頁,1947年1月。

98.《談邊疆教育》,《邊疆通訊》第4卷第2期,第2—3頁,1947年2月。

99.《邊疆工作所需要之條件》,《邊疆服務》第18期,第1—2頁,1947年6月。

100.Li An-che,China:A Fundamental Approach,in Pacific Affairs,Vol.21,No.1 (Mar.,1948),pp.58—63,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即論文,李安宅:《中國:社會學研究的基本方法》,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太平洋事務季刊》第21卷第1期,第58—63頁,1948年3月。)

101.《邊民的可愛》,《邊疆通訊》第4卷第25期,第1頁,1948年7—8月。

102.Li An-che,Bon:The Magico religious Belief of Tibetanspeaking Peoples,in Southwestern Journal of Anthropology,4 (Spring 1948),pp.31—42. Recorded in Far Eastern Bibliography,1948.Source:The Far Eastern Quarterly,Vol.8,No.1 (Nov.,1948),pp.96—106,published by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即李安宅:《本教,說藏語人民的魔力般的宗教信仰》,載英文雜志《西南人類學》第4卷,第31—43頁,1948年春。為英文《遠東研究書目》所收入,見《遠東季刊》第8卷第1期,第96─106頁)。中文翻譯版,參見《李安宅藏學文論選》,張登國譯,見該書第218—232頁。

103.Li An-che,The Bkah Brgyud Sect of Lamaism,i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Vol.69(1948),pp.51—59(即:李安宅:《喇嘛教的噶舉派》,載《美國東方學刊》第69卷,第51—59頁,1948年)。

104.Li An-che,Kahgyudpa:The White Sect of Lamaism,in Man,Vol.48 (Dec.,1948),pp.140—141,published by Royal Anthropological Institute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即論文:《噶舉派,喇嘛教的白派》,載英文雜志《人類》第48卷,第140—141頁,英國皇家人類學研究所出版,1948年12月)。是文系李安宅1948年11月16日寫給英國《皇家人類學學報》的一篇通訊的綜述,中文版見《李安宅藏學文論選》,張登國譯,見該書第233—238頁。

105.Li An-che,Ringmapa,the Early Form of Lamaism,in 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1948),pp142—163.(即:李安宅:《寧瑪派──早期藏族佛教》,載英國《皇家亞細亞學刊》,1948年,第142—163頁)。該文的中文刪節(jié)本,參見《李安宅藏學文論選》,張登國、白樺合譯,見該書第239—262頁。

106.Li An-che,The Spirit of Tibetan Culture,in Eastern World 3 (Apr.1949),pp 5—7.(即:李安宅:《西藏文化的精神》,載英文《東方》雜志,第5—7頁,1949年4月。

107.Li An-che,Our Pilgrimage to a Tibetan Sacred Mountain,in Asian Horizon 2 (Summer 1949),pp.39—48.plates.(即:李安宅:《朝拜西藏圣山》,載美國英文雜志《亞洲地平線》第2期,第39—48頁,1949年夏。

108.Li An-che,Tibetan Family in Its Relation to Religion.in Asian Horizon 2 (Spring 1949),25—36.(即:李安宅:《藏族家庭與宗教的關系》,載英文《亞洲地平線》雜志第2期,第5—7頁,1949年春。Charles S.Braden對此文做了簡單介紹,發(fā)表在Journal of Bible and Religion,Vol.18,No.1 (Jan.,1950),pp.48—52,Charles S.Braden,Research in the History of Religions (1948—1949)。英文《藏族家庭與宗教的關系》一文的修改漢譯本,參見《李安宅藏學文論選》,張登國譯,見該書第263—275頁)。

109.The Ancient Nakhi Kingdom of Southwest China.Joseph F.Rock (x x,554 pp.,4 maps,256 pls.,index and gazetteer.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 Monograph Series,Volumes VIII and IX.Harvard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1948.),Review by Li An-che,in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51,1949),pp.108—110.(即:《評約瑟夫·洛克所著〈中國西南古納西王國〉》,載《美國人類學家》第51卷,1949年,第108—110頁)。

110.Marion J.Levy,The Family Revolution in Modern China.Review by Li An-che,in Pacific Affairs,Vol.22,No.4(Dec.,1949),pp.420—422.(即書評:《評馬里翁·勒維的〈現(xiàn)代中國的家庭革命〉》,載《太平洋事務季刊》第22卷第4期,1949年,第420—422頁)。

111.《自傳》,1951年7月3日撰寫,共4頁,四川師范大學所藏的李安宅先生檔案?!蹲詡鳌?,1951年7月11日“草畢于昌都”,共20頁,四川師范大學所藏的李安宅先生檔案。

112.《揭露一個右派分子的嘴臉》(一篇揭發(fā)費孝通的文章,投稿給《四川日報》,該社復信謂其文章“留作參考”,未予發(fā)表),1957年6月。

113.《論矛盾諸方面同一性的相對性與斗爭性的絕對性》文稿(一篇駁斥陶容《論矛盾諸方面同一性的絕對性與斗爭性的相對性》的文章),1957年8月。

114.《自傳》,1961年9月3日撰成于西南民族學院(2003年改名西南民族大學),共21頁,四川師范大學所藏的李安宅先生檔案。

115.《自傳》,1966年撰成于四川師范學院(1985年改名為四川師范大學),共8頁,四川師范大學所藏的李安宅先生檔案。

116.《回憶海外訪學》文稿,1969年3月19日撰(見陳波整理本,載《中國人類學評論》第16輯,第154—167頁,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2010年6月)。

117.《從拉卜楞寺的護法神看佛教的象征主義──兼談印藏佛教簡史》,《西藏研究》1981年號(創(chuàng)刊號),第22—35頁,1981年。

118.《來信:不能讓踐踏黨的政策的人橫行下去》,李安宅(四川師范學院),《人民日報》1983年4月5日,第3版。

119.《康藏大事紀年·序言》,1982年9月9日撰。見《康藏大事紀年》卷首(案:《康藏大事紀年》,由張云俠編,王輔仁校注,系“川邊歷史資料叢書”之一種),重慶出版社1986年5月出版。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50203558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