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工藝
工藝美術涉及日常用品的許多方面,對于美化生活起著重要作用,它融實用性與觀賞性于一體,具有物質與精神雙重屬性。對西藏工藝美術的研究能夠揭示其中蘊藏的豐富的文化、歷史內涵和審美價值。
1.服飾
張鷹主編的《西藏服飾》(上海人民出版社)以西藏不同地區(qū)的服飾為章節(jié),介紹了西藏各地區(qū)別具特色的服飾風格與風貌。李玉琴的《藏族服飾的區(qū)域特征探析》(《云南社會科學》第6期)將藏族服飾區(qū)劃為13個類型區(qū),通過分析得出:中心區(qū)域的服飾文化一致性突出,過渡區(qū)域的服飾文化變異大,種類也較多,邊緣區(qū)服飾呈現出多元性和融合性。李玉琴的另一篇論文《藏族服飾的美學分析》(《西藏大學學報》社科版,第2期)概括了藏族服飾的藝術表現力,包括結構、色彩、圖案及配飾等方面表現出的美學原則和審美觀念,揭示了藏族服飾蘊藏的豐富的審美含義和審美價值。次吉卓瑪的《論藏族民族服裝在舞臺上的運用與表現》(《西藏研究》第1期)和其美卓嘎的《探析現代舞蹈服裝設計》(《西藏研究》第2期)分別探討了如何表現和設計舞臺表演服飾。
2.裝飾圖案
李欣華的《藏民族裝飾圖案藝術》(《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社版第5期)主要闡釋了藏族裝飾圖案審美的“屬性”和“共性”。項江濤的《藏族藝術的裝飾紋樣》(《中國西藏》第3期)以法座“蓋座”前的裝飾圖案為例,分析了其由現實生活中作為對神佛的供奉物品,到在畫面中作為裝飾表現的演變過程,對研究其他裝飾紋樣的源流具有啟發(fā)性。蔡光潔在《康藏民居裝飾圖紋形式風格的共性特征》(《民族藝術研究》第2期)中認為康藏地區(qū)民居裝飾藝術具有外觀多樣化與內部高度統(tǒng)一的特點,地域環(huán)境、民族認同、宗教信仰以及傳承習慣等因素是決定其風格存在的基本條件。李云峰在《“藏族圖案”中所反映的民族文化特色》(《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社版第2期)中認為藏族圖案是藏族群眾在社會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創(chuàng)造的并經世代傳承的文明成果,表現了藏民族的審美觀念、審美理想、民族氣質。拉都的《藏族傳統(tǒng)吉祥八寶圖的文化內涵及其象征》(《康定民族師范專科學校學報》第6期)論述了“吉祥八寶圖”這一藏族民間傳統(tǒng)美術中最常見而又被賦予深刻內涵和吉祥喜慶喻義的裝飾圖。
3.其他
張新杰的《西藏與內地陶器起源、制作工藝及陶瓷業(yè)現狀比較》(《西藏研究》第2期)指出兩地陶器起源基本同期并分析了因自然環(huán)境、宗教信仰和文化因素等產生的工藝之異同。
藏紙作為傳統(tǒng)紙品中的獨特品種,越來越受到世人的關注,索朗仁青、古格?其美多吉的《西藏傳統(tǒng)藏紅工藝調查》(《中國藏學》第2期)一文,通過對西藏著名的藏紙生產點金東造紙坊和尼木造紙點等的實地調查,介紹了藏紙的原料來源、生產流程和工藝技術,為今后進一步探討藏紙的歷史淵源和發(fā)展進程提供了基礎依據。另外一篇介紹藏紙的文章是孫麗芹、桑旦扎西的《藏紙文化初探》(《西藏科技》第9期),介紹了藏紙的造紙原料(瑞香狼毒草、麻等的纖維)、造紙的十道工序,著名的藏紙等。
趙心愚的《我國西南少數民族地區(qū)藏族面具的分布》(《西藏民族學院學報》第1期)根據田野考察資料,分析了藏族面具在西南地區(qū)少數民族中分布的特點:傳入時間早、功能類型比較齊全、面具的的傳入與藏傳佛教和苯教的傳入有關。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